EFT国际学会(isEFT.org)

WWW.EFTCENTER.CN

EFT INTERNATIONAL CERTIFICATION CENTER CHINA

授权中国唯一认证培训机构

EFT国际认证中心

EFT(情绪聚焦疗法)技术详解及学习资源
格林伯格与EFT的诞生(上篇)
来源:独创 | 作者:陈玉英 | 发布时间: 2022-09-13 | 3109 次浏览 | 分享到:

格林伯格与EFT的诞生



心理学界有一套有名的影片叫做The Gloria Films,拍摄于1965年,由当时有名的三大治疗流派大师对同一位真实的来访者进行治疗,供心理学界人士一窥不同流派治疗方式的异同。三位大师分别是人本流派的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里兹•皮尔斯(Fritz Perls),以及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的创始人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这三部影片一直是临床工作者在读研过程中必观赏的学习材料。


半个世纪之后,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在2011年又兴起了同样的念头,邀请当代三大流派的大师针对同一位男性来访者和同一位女性来访者进行心理治疗,让大家看看当代三位大师的不同风格。这三位大师分别是情绪聚焦疗法(Emotion Focused Therapy,EFT)的创始人莱斯利•格林伯格(Leslie S. Greenberg),精神动力当代大师南希•麦克威廉斯(Nancy McWilliams)、认知行为创始人之女朱迪•贝克(Judith Beck)。EFT从此跻身于当代心理治疗界的三大流派之一。


随着神经生物学对情绪发展与人的研究,Allan Schore在2008年提出了心理治疗界的范式转换(Paradigm Shift),强调右脑连结杏仁核的神经网路是储存内隐记忆的地方,心理治疗界近20年的工作开始关注情感和身体体验的工作。2018 年4月第一届“情绪革命”(Emotion Revolution)国际大会,当代心理治疗各主要流派的大师们,齐聚挪威的卑尔根(Bergen, Norway),一致确认了“处理情绪”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的关键地位。EFT这个专门研究如何处理情绪的治疗方法,来到了舞台的正中央。然而,在2018年底上海举行的第一批EFT咨询师督导班上,格林伯格心胸宽广地说,他推动EFT的个人目标,是希望EFT成为历史名词,有一天,当大家都认为先处理情绪是理所当然的治疗过程时,或许就不需要再强调聚焦情绪了。


格林伯格从工程师转行进入心理学后,将心理治疗这门“艺术”用科学方法解析,用清晰的模型将治疗过程中的不同任务逐一呈现,成为可以循序渐进学习实践的步骤。这是心理学界的一个新尝试,也因为如此之新鲜,以至于他的博士论文在1975年完成之后,花了4年功夫才让大家接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在1979年出版。本书累积了格林伯格2013年以来在中国培训以及督导的教学内容,配以中文EFT治疗师们的实践心得,是用中文写作的第一本EFT教材。笔者尝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EFT培训中最核心的理论与技术,结合美国心理学会出版的EFT示范带逐字稿举例说明,帮助读者对于“如何助人改变”的理论与EFT的基本操作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EFT的学员可以有一本中文参考书,也方便学习者使用原文录像带观摩的时候有所对照。



A.格林伯格与EFT的发展史


过去心理学界对于如何开始做治疗与如何结束治疗有一个大致流程的介绍,但是,在开局之后,结局之间的中局则百家争鸣、莫衷一是,需要靠临床工作者凭经验慢慢摸索。格林伯格通过科学的观察与实证研究方法,将心理治疗流程分解为一个一个可操作的任务(task),使得心理治疗这门艺术成为可复制的技术。认识格林伯格其人其事,有助于我们认识EFT的来龙去脉。


a.中国学员对格林伯格的印象


2013年来到中国推广EFT的时候,格林伯格已经68岁了,他长得很像圣诞老公公,学员称他为老爷爷,也有学员称他为“移动的海洋”。EFT的座右铭是“在共情的汪洋中寻找可工作的岛屿”,而老爷爷本身,就像是一个共情的汪洋,遇到他,就感受到温暖的共情。


我们带他去逛上海的外滩,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小伙子上前问道:“我可以跟您拍张照片吗?”老爷爷随和地同意了。我们很好奇地问小伙子为什么要跟他拍照,看起来不像是认识他的心理学界人士啊!小伙子说:“他看起来慈眉善目,我就是很想跟他拍照留念。”EFT的基础是人本,每一位EFT治疗师,终究要成为一个由内而外,散发出温暖、真诚、与慈悲气质的EFT人 (EFTer),这是格林伯格的榜样,也是每一位国际级的EFT培训师所示范的气质。我们去上EFT的大师认证班,与其说是接受传道授业的理论,恐怕更多的是去接受其人格的熏陶。



b.自信却略带忧虑的童年


格林伯格的成长故事与他发展EFT的过程是一个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他于1945年出生在南非的约翰尼斯堡,并成长于斯直到大学毕业。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坚持己见又略带焦虑的孩子,这一点可能受环境的影响多于先天气质。一方面他的父亲经历过几次财务危机,甚至破产;另一方面,他有一位犹太人的母亲非常重视饮食,所以他经常自嘲说,他的体重从小就一直超重。虽然有一个大他3岁的姐姐,但由于他是幺儿子从小倍受宠爱,因此成长过程中曾经很叛逆。


格林伯格少年时热衷于天文学,青年时期曾热衷橄榄球。这两项课外活动所需要的想象力和竞争性塑造了他内在的特质。成长在种族问题严重的南非,高中时代他就从一个叛逆青少年转变成为学生领袖,带头反对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1961年高中毕业时,恰逢南非第一次抽签征兵,他抽中了反游击队的作战训练,接着又进入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University of Witwatersrand),主修机械工程。他原本渴望做一名核能工程师,不料日后转行心理学,可能都是由于这种勇于挑战,忠于自己内心的人格特质,让他对当时的心理治疗过程质疑探索能不受主流观点的局限,终究成为一代宗师。



c.工程师转读心理学博士


1968年格林伯格与Brenda 结婚,时年22岁。妻子学的是心理学专业,为了深造,更为了离开南非那个是非之地,他们移民到了加拿大。


到了加拿大,他先是继续攻读工程硕士,1970年他从工程师转向心理学,从研究外在空间进入研究内在世界。一方面是他自己的需求,需要整合自己里头的两股力量。他发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有意识的理性思考是很有能力的。但另一方面,他体验到直觉与情绪也在起着不可忽视的力量。情绪虽然有时候是痛苦的,却是每日生活中给他最确实而又有智慧的引导。


后来,他进了多伦多的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师从劳拉.赖斯(Laura Rice),开始用数学模型来研究咨访互动关系。他们师生之缘颇为传奇。格林伯格还在读工程硕士的时候,有个朋友想去多伦多的约克大学看看那里的大计算机,当时他已经不想继续读工程了,想要去印度(那个嬉皮年代,去印度是很潮的事情)。他又从学心理学的妻子那里得知,约克大学有一位学者是罗杰斯的嫡传弟子,她强调好奇心在心理治疗中是很重要的,这个想法很吸引格林伯格,于是,朋友去看他的大计算机,他就直接去敲赖斯办公室的门,至今他都还记得那天是1968年的8月10日。十天之后,赖斯收了格林伯格成为她的门下弟子。回忆那场面谈,赖斯说,格林伯格出现在她眼前时,穿着南非的服装(很像夏威夷衫的款式),留着一头长发和一脸大胡子。她必须判断此人是不是因为在工程学科混不下去了想逃到心理学领域?很快她就发现并非如此,因为格林伯格的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好,他是一个可以做科学研究的人,所以她接受他直攻博士,只需补修一年心理学学分。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精神


赖斯的背景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人本学派。初入师门,格林伯格被严格要求,花一年的时间认真地学习倾听与共情,分辨人们说话的弦外之音以及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干预、不诊断、不解释、不修改,就是倾听与共情,尽量不提问题。很快地,他就发现自己是天生的治疗师,共情、尊重、真诚对他而言都很轻松自然。日后,他也严格训练他的研究生,据说他的一名得意门生,读研第一年不允许使用椅子技术,就是苦练共情倾听。他认为,共情是一切的基础,甚至是贯彻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功夫。EFT强调关系加上干预,关系的建立基本上完全靠治疗师共情的能力。


格林伯格认真学习了罗杰斯、简德林、赖斯,然后是皮尔斯的格式塔疗法。他对学习有如读犹太法典般的热情,追求心理学如追求宗教一般狂热。他在人本学派里最大的学习心得是:内在自我与人际的接纳是克服焦虑、建立自我价值的关键。人们对自我的观点既然是在关系中形成的,也能在关系中被改变,所以,关系可以带来改变。这个观点与后来学者对疗效因子的研究结果不谋而合。关于治疗联盟,研究结果显明,咨访之间的协同合作关系(colleboration治疗师与来访者两人都同意工作的方向与方法)比二人之间的连结(connection)、或者治疗师的共情更可预测疗效。也就是说,最大的疗效因子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合作的关系。


跟随赖斯的过程中,格林伯格提到:“她对我的信心,让我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她也让我相信,只要带着好奇心和探索的态度去倾听,去寻找成长的可能性,人都是有成长的可能性的。” 所以赖斯除了是他的督导以外,她对格林伯格的信心和她所支持的理论都帮助了格林伯格的发展。賴斯是第一位从事过程研究(process research)的学者,这个方向吸引了格林伯格。从理工科的角度来看,他觉得一般的心理学研究,做一些关于人的实验,实在没什么意思,因为人是远比那些实验复杂的。当時賴斯想要研究心理治疗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怎么做才可以促进人的改变?她看中了格林伯格的数学能力,希望格林伯格能够研究心理治疗过程中每一个时刻咨访关系的互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用马尔可夫链分析(Markov Chain Analysis )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治疗过程中的互动。这个研究虽然失败了,却奠定了格林伯格对于研究改变过程的兴趣。


接着,格林伯格遇到了Juan Pascual-Leone (JPL), 这位老师让格林伯格接触到皮亚杰对人的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灵是由自动唤起的图式(schema)在注意力和理性思考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的。同时还让他接触到“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这个研究方法,这是一个研究人们如何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解决过程的方法。从1973年开始,格林伯格与赖斯一起应用任务分析来研究心理治疗。跟着賴斯,格林伯格学会了如何唤起情绪,但是关键似乎更在于何时唤起才恰当,所以他接著发展出“问题标记”(problem markers) 的概念,用标记來指导任务的进行。


赖斯在实践中发现了“有问题的反应”(problematic reaction)这个标记。有一天,她的来访者告诉她,上一次治疗结束走出治疗室的时候,在几栋大楼之间行走,他突然有一股很奇怪的感觉。赖斯本能地引导个案回到那个触发“奇怪的感觉”的场景,用回放电影的方式,一幕一幕回顾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在靠近触发点的时候,特别放慢速度、拉近镜头,好像用慢动作回放电影一样、近距离地聚焦当时的情景细节,直到找到确切的情绪触发点为止。通常触发来访者的原因与过去未解决的情结有关。这一次成功地帮助来访者解决了那个奇怪的反应之谜底,后来又有几次不同个案不同问题反应点,赖斯都成功地应用了类似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于是,她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把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总结出来,成为第一个有标记引导的任务模型,叫做系统式唤起展开(systematic evocative unfolding, 简称SEU)。接着,格林伯格试图用格式塔的双椅工作来进行自我批评的任务分析,这个研究结果就是他的博士论文。后来,这也成为EFT任务模型中核心的流程图之一。


格林伯格一面接受治疗师的训练,一面研究人是如何改变的,结果让他确信,情绪是心理治疗中促成改变的核心,而关注情绪就可以引导并推进核心痛苦情绪的唤起。


e.格式塔的体验式治疗


赖斯介绍格式塔理论给格林伯格,他笑称自己大概是第一个先从理论入门的格式塔学员。他读了《格式塔心理治疗》(Perls,Hefferline, Goodman)的理论,然后开始找培训师进行自我体验。当时,精神科医生费得曼(Harvey Freedman)在多伦多综合医院带领格式塔团体,于是格林伯格参加了三年的格式塔团体,学到有效唤起体验的方法,同时这三年里也处理了很多自己的议题,开始觉察自己的体验过程。从费得曼那里,格林伯格学到了如何聚焦于当下的体验并且用两张椅子来工作,接着他在博士论文中把双椅工作的流程用工程师的方法建立了模型。